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回响——读张岂之《中华人文精神》英译本

张岂之 著,任惠莲 译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umanistic Culture

施普林格·自然&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24年

张岂之教授在其学术力作《中华人文精神》中系统提炼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六大精髓。这些精髓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自黄帝时代肇始,直至孙中山先生终结帝制,在逾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经由一代代中国学人不断“发现与辨析、涵育与精炼、融汇与拓展、复兴与传承”而成。它们历经数千年文字史记载的反复“检验与淬炼”,最终凝铸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六个核心维度。张教授旁征博引海量古典文献,对此进行了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与记录。在笔者看来,这些精神维度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,其磅礴的生命力更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走向,并将持续作用于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。因此,无论是回应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中国文明底蕴的探究热忱,还是助力全球深入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历史、当下与未来,此书都堪称必读之作。

张岂之教授在著作中逐一剖析了这六大精神维度,并揭示了其在当代中国的鲜活体现与深远价值:

1.人文化成——文明开创精神

人文始祖黄帝开创性地融合农耕与游牧文明,奠定中华文明雏形,为后世“百家争鸣”的盛景埋下伏笔。这种创造精神不仅孕育了独立特质的中华文明(李约瑟巨著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所载的近2000项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即为其证),更是驱动当代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引领风潮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新进程的核心动力。

2.刚柔相济——辩证求索精神

探究万物本源的辩证思维源远流长。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辩证唯物主义,与此古老智慧存在天然契合,二者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深度交融的新阶段。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创新性融合为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的成功实践,正是此精神的生动体现,它亦是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背后的重要思想根基。

3.究天人之际——天人和谐精神

不懈探索天(自然)人关系的求索精神,在当代中国构建“天人和谐”的实践中焕发新生。过去数十年间中国着力建设并卓有成效的“生态文明”,便是这一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光彩的最佳例证。

4.厚德载物——修身成德精神

在中华文明中修养道德、涵养人文,以成就顶天立地的人格,这一精神是中华人文的内核。在当代中国致力于构建“以人民为中心”、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实践中,其核心价值再次彰显,并为中国的治理模式、教育理念等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滋养。

5.和而不同——融通会同精神

兼容并蓄,博采众长,向一切思想、生活方式、信仰开放以裨益人类。这种“会通”(Syncretism)精神,促成了历史上儒道释三者的共存交融,亦诠释了当代中国深化文明对话的努力——其集中体现便是2023年提出的“全球文明倡议”(GCI),旨在鼓励世界文明“交流互鉴、相互丰富、彼此成就”。

6.经世致用——天下担当精神

植根于古代思想沃土,胸怀天下,心系苍生,为世界和人类福祉尽责的精神,是中华人文主义与“天下大同”理想的精髓。当此精神在部分西方大国式微之际,却在当代中国被复兴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这不仅体现于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、完善全球治理的愿景,更落实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(BRI)这一具体行动纲领。二者均发起于十二年前,如今已结出丰硕之果。

张岂之教授考辨指出,这六大维度虽逻辑紧密关联,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特质、民族性格与国家品格,但其形成在历史上多依时序次第展开。作为深耕中国传统思想史近一世纪、学养深厚且著作宏富的史学大家,张教授首次基于大量征引的原始思想家文献,系统阐释了每一维度的本初形态与源流。他结合翔实历史语境,以精炼的现代汉语进行权威解读,并严谨考证其古典文献依据(如第一章末即列举了从《论语》到《孙中山选集》共25部核心典籍)。

尤为重要的是,作者精妙地论证了这六大精神维度(或称具有重大全球意义的价值体系)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弘扬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“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”,这在世界文明中实属罕见。这些历久弥新的精神要素,在当代中国的思想、实践及其与世界互动中清晰可辨、切实可感。因此,本书不仅系统阐释了传统中国思维范式的形成,更为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关键锁钥。

本书入选“中国学术文库”(China Academic Li⁃brary)丛书,正是其价值的有力印证。该丛书由施普林格·自然与外研社强强联手,旨在向英语世界系统译介中国资深人文学者原创、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之作(据施普林格·自然官网)。这套规模与影响力持续增长的文库,有望为发轫于西方(尤以英语世界为主)的中国研究领域带来革新性的贡献。假以时日,“中国学术文库”的壮大或将推动中国研究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术领域——全球性的“汉学”(Sinology)。

译者任惠莲译审功不可没。她慧眼识珠选定权威著作,更以精湛译笔实现了高度可读性与专业性的统一。作为同样拥有翻译研究背景并出版过译作的学者,笔者对照研读原著与译本后,深感其译文在信实达意与文笔精妙上均堪称典范。唯有精通双语、深谙中西文化者方能成就此业。任译审对注释、引文及参考文献的巨细靡遗、忠实迻译,尤为英语世界的学人与研究者提供了追溯学术源流的宝贵便利。

原文链接:

https://epaper.gmw.cn/zhdsb/html/2025-09/03/nw.D110000zhdsb_20250903_2-18.htm?div=-1

< 上一篇

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——陕西干部群众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

回家丨专访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张彦仲院士

下一篇 >